德育建设
光照进来的地方
清晨的第一束阳光照进校园,照进连廊处的静园,也照进了我的心里。对着那怀抱池塘的“静园”,我不禁感叹:“我的校园总是美的!”
小草茵茵,翠竹摇曳;池水粼粼,碧荷亭立;花枝郁郁,红果闪烁。远处观赏静园,你能说它不美吗?再向园里走去,地上铺的是石板路,石板路的缝隙里,是星星点点的绿色嫩芽,五颜六色的小野花散在草丛中,有一种别样的可爱与灵动。
石板小路的旁边就是小池塘,池水在绿树的映照下也透着绿,几枝莲蓬立在池上,两只蜻蜓在池边打闹着,时不时欣赏欣赏风景,抖擞抖擞精神。池塘的西侧边沿,看似随意堆彻的石块却层叠有致,那石头缝里生长出几株花草,低着头弯着腰,好似坐在石上梳着长发低头照镜的女子。石头旁边掩映的红果树很是茂盛,红果有的朝上,像仰着脸晒太阳的小娃娃,有的轻轻垂在水面,犹如妈妈用温暖的双手抚摸宝宝的脸颊。水里的锦鲤小鱼,时而跃出池面亲亲红果,时而与同伴嬉笑打闹着。
石板小路的尽头便是名曰“乐之”的亭子。同学们或坐在亭子里的石凳上讨论问题;或站在亭下的石桌旁高声朗读。在“乐之”亭中学习,总有一种与鸟语花香融为一体的感觉。
山水呼应、花草丰茂、亭台雅致、鱼鸟欢畅,与自然景观相呼应的,还有寓意深刻的校园文化。比如小小静园里蕴含着的三个小故事!
关于“静”。静园以静为主题,地面圆石上所刻动静有道、宁静致远、静以修身、精研静虑、静思善悟等成语和静字演变的不同字体,让同学们对一个“静”字有了延展的认知,也能从中找到共鸣的心境。尤其是立于侧边的一个“静园”牌,似铭于心中的警言,让师生每从此过便“三省吾身”。静园,让人首先想到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《诫子书》,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冶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”短短86个字的家书,将一个睿智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父爱、期望、嘱托彰显得淋漓尽致。老师说,静字不仅仅是让人安静、镇静、冷静、沉静,还有另一重意思,它左边一个青、右边一个争,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是要去努力奋斗的。
关于“山水”。静园里,主体景观是绿竹掩映之中的假山峭立、飞瀑跌荡、小桥玲珑、流水蜿蜒,那山上淡定的渔夫,那水下灵动的锦鲤,不禁让人想到衢州孔庙亭上楹联“仁乐山咸与樵游,智乐水可同渔唱”。在《论语·雍也》篇中,子曰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;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孔子用简洁的语言告诉我们,人与山水的精神互动。智慧的人喜爱水,仁义的人喜爱山;智慧的人懂得变通,仁义的人心境平和;智慧的人像流水一样,阅尽世间万物,悠然淡泊,心中快乐。仁义的人就像大山一样,崇高安宁,容易长寿。自然是生命之母,人是大自然中的生命之一,人的智慧很多都是从自然中学得、悟得。学到的越多,越觉知之甚少,越在内心充满敬畏。
关于“乐之”。在静园,有一亭,名曰“乐之”,此名从孔庙“乐之亭”所得,更是对教育家孔子所说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更深层的领悟。学校是个学习的地方,对于学习,了解怎么学习的人,不如爱好学习的人,爱好学习的人,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。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,人的一生,始终葆有学习力,知学之乐,也知因何而乐,必然乐之久矣!学习需要乐之,生活更离不开乐之。“乐之”,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,更是对生命的深枕热爱。“乐之”,可以是对自己的处世哲学,也可以是对他人的交往心态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老师说让“乐之”在学校成为一种氛围、一种文化,师生的脸上定然会洋溢出灿烂的笑容,学校也自然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!
光照进了校园,照进了静园,也照进了我的心里,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……
文/八年级 徐宝英
- 上一篇
Show Your Personality
- 下一篇
远方不远 未来可期